如此的人一般内心有一种爱的想法,却不了解如何用行动来帮助孩子,也不去修炼自己,使自己找到真的的心灵深处的爱,而是用大脑想象出一种爱的模式,需要用的时候就把这种模式照搬出来。
普通人非常难通过自己创造出这种假爱的模式,多数是受一些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影响加上父母我们的想象,酝酿出一种定义式的爱。这种爱是可以被表演的,当一个妈妈觉得自己是一个充满爱的妈妈时,可能就会探寻这种感觉。如此的妈妈一般都因为对自己隐藏的某些习性不认同或感到恐惧,或者觉得自己不可以自然而然地爱孩子,觉得我们的心力不足,没力量再去爱孩子,而用一种公式化的爱来驱除我们的恐惧,使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在爱孩子了。
一位母亲上了一天班很疲劳,在夫妻的关系中,先生又不可以用爱给她足够的力量,所以她没办法在回到家后获得舒适的爱和深厚的关怀来补充我们的能量。由于感觉自己不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如此的状况,同时对自己成天这么忙碌没更多的心力和时间给孩子而感觉到愧疚,于是这位妈妈决定天天拿出40分钟来陪孩子玩,给孩子以爱。
一脸疲惫,一脸烦燥地走到家门口时,这位母亲会挺起胸,让笑容回到脸上,然后走进家门。看到孩子正在那里玩耍,爱的感觉一下涌上心头,母亲立即冲到孩子面前,用超级快乐和超级亲切的状况对孩子说:哇,宝贝,母亲回来啦,你在玩什么呢?然后以很大的热情投入到孩子的游戏中并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开始赏析起我们的能力,这类能力创造出那样有意思的游戏,看起来孩子要比刚刚一个人玩耍时快乐得多,情绪也高涨得多了
时间到了,母亲该去做我们的事情了,就告诉孩子应该去找某某,母亲要去做某事不可以陪你玩了。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很失落,就像被惹起了馋性又吃不到东西的那种人,内心会感到很委屈和悲凉。不满和不愉快慢慢积压在心中的孩子,将来只须跟母亲在一块,就会找机会发泄情绪和胡闹,或者软塌塌的没力量,不想自己工作,只等着母亲回来跟母亲一块玩。
事实上这个母亲用孩子满足了我们的愿望,使自己良心不再遭到谴责,却剥夺了孩子担当主角的工作,使孩子配合自己,而且不满足孩子对兴趣游戏的需要。如此的爱是索取的爱,如此的父母是索取者,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借助孩子。用这种爱的父母一般都有以下几种心理:
一种是感觉自己工作非常忙或者长期工作在外,与孩子相处时间太少,觉得自己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而心存内疚想尽力地弥补孩子。
一种是觉得自己身上的一些东西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内心找不到真爱,并且发现自己身上有跟爱的定义相违背的模式,担忧暴露出来会伤害孩子。虽然自己在其他人面前是个淑女,非常温顺可爱,但发起脾气来非常泼,非常刁,却不想让孩子了解这种状况,就会做作源于己是一个爱孩子的母亲。
一种是从小比较矫情,习惯于矫情和做作。自己把我们的形象设计成一个可爱的、娇滴滴的、人见人爱的女孩,内心总在健全自己想象中好妈妈的形象,总把孩子作为配角,让孩子帮助自己完成一位好妈妈的形象。如此做的妈妈一般都对自己隐藏的某些习性不认同或感到恐惧,从而用好妈妈的形象来驱除我们的恐惧。如此的母亲很会爱孩子,把爱表演显示得很了解,但这不是从本质上爱孩子,孩子不会同意到爱。
假如孩子不可以从这类爱中获得真的的心灵涵养,就会像隔靴搔痒,使孩子感觉到烦躁和不满足,于是孩子精神空乏,没心力,表现出不断索取爱或物品的行为,遇见一点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脾气,或者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