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教育:培养孩子的关爱与自立
误区1:孩子应该放到第一
近些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愈加高。然而,一个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总是会致使孩子自我中心的问题。比如,力力的母亲每次吃虾都会把虾剥给儿子吃,从来不吃我们的份。但当她有一次随便地吃了一个虾仁时,力力立刻翻脸,哭闹不止,甚至逼着母亲吐出来。如此的孩子非常难融入社会。
因此,大家应该让孩子掌握关爱别人。幸福不止是自己得到满足,更是掌握关心别人、尊重别人的需要。父母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参与公益活动等方法来帮助孩子掌握关爱别人。
误区2:目前的孩子都非常幸福
不少人觉得目前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所以他们应该非常幸福。然而,幸福不止是物质享受,还包含孩子的情感体验。
调查显示,孩子最不快乐的状况有三种:爸爸妈妈吵架离婚、没人玩、被逼做不想做的事。这表明,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我们的生活,满足他们的早期教育需要,让他们体验快乐。
因此,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一定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调整情绪,让他们过快乐无忧的童年。
误区3:吃饭着装不要紧,大了自然会!
不少爸爸妈妈过分控制孩子的生活,致使孩子长大后缺少存活适应能力。爸爸妈妈应该让孩子掌握生活自理。
爸爸妈妈可以逐步让孩子自己去穿脱衣服、洗脸洗脚、整理学具等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初期爸爸妈妈要容忍孩子的不完美,从示范到面对面教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下。通过如此的方法,孩子可以培养出生活能力。
误区4: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愿望
不少爸爸妈妈害怕拒绝孩子的需要会伤害他们的心灵,所以对孩子有求必应。然而,过度满足孩子的愿望会让他们变得不劳而获,不会克制与承受。
爸爸妈妈应该擅长对孩子说不,让他们掌握克制需要。实验表明,可以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长大后的收获要远远高于不可以克制的孩子。
误区5:家务活爸爸妈妈干就好了
不少爸爸妈妈不指望孩子帮忙做家务,却过分依靠自己。然而,家务活是培养孩子能力与自信的要紧渠道。
孩子可以参考年龄承担肯定的家务责任,如整理房间、收饭桌等。如此的安排可以帮助他们脱离爸爸妈妈的依靠,独立地完成任务。
误区6:板凳绊倒了你,我打它!
不少爸爸妈妈在孩子面临困难时急着帮助他们,但如此会让孩子推卸责任。爸爸妈妈应该让孩子掌握承担责任。
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爸爸妈妈不必急着挡在前面,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比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们买新的,让他们承受失去玩具的后果。通过承担责任,孩子可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培养我们的独立性。
总之,幸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关爱与自立能力。父母需要注意防止以上误区,让孩子过快乐、健康、有责任感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