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兴趣培养是在平时生活和游戏玩乐中完成的,很多不合格的兴趣班不但不可以培养孩子好的兴趣喜好,反而会风险儿童的身心健康和长远进步。
近期一位朋友愁眉苦脸地念叨:这两天,5岁的女儿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揉着惺忪的睡眼可怜巴巴地哀求,父亲,今天能否不去舞蹈班呀?我想和小朋友去科技馆。无独有偶,另一位朋友也感叹:天天早上催好几遍,儿子才非常不情愿地去上幼小衔接班。虽然大人也感觉孩子比自己还累,有的于心不忍,但一想到不可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是狠狠心坚持送孩子去上班。
事实上,不可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看上去充足的原因早已遭到海量教育专家的驳斥。不少让人痛心、发人深省的现象,如有些孩子由于对所谓的兴趣班不有兴趣而装病逃学,有些孩子由于不愿练钢琴而自残手指一再警示父母:不要再以爱的名义摧残孩子纯真而宝贵的童年了。
学龄前儿童正是纯真无邪烂漫、无忧无虑、享受快乐童年的时候,但不少孩子却不堪忍受学习的重负,被迫掌握了欺骗和伪装。不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忽略了儿童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或适得其反,或强行灌输,让孩子过早地承担起并未必合适他们的重担。岂不知孩子的成长有规律可循,这样心急只能事与愿违。除此之外,有的父母根本就没认识到童年本身所具备的独特价值。一些急于求成的父母总是忽略了一个要紧的道理,那就是生活的每个阶段都是不可跨越、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生活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童年亦然。很多大人在回忆自己美好童年的同时,常常苛刻年幼的孩子完成超越年龄阶段的事情,让幼小的心灵往事不堪回首。这其实是一种具备分裂性质的双重价值标准,总是会导致孩子小时候价值和美好童年记忆的缺失,为日后生活缺少幸福感埋下隐患。
大家不反对合适孩子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兴趣培养,也不反对自然而然融学习于平时生活和游戏玩乐之中,但首要条件是要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尊重童年本身具备的独特价值。只有真的做到尊重儿童,才能真的促进儿童健康进步,帮助儿童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