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银行办事,排队过程中,银行职员送了一本《卓越投资理财》2009-11期。有一篇文章《是否应该让孩子赚钱?》,评论了让不让孩子赚钱的利弊,提出不是所有些家庭劳动都要给报酬,由于这里涉及到自我服务意识,家庭责任感与爱的培养等问题。文章的配图提要说在适合的时候,应该给予适合的理财培训。让孩子从小就了解劳动创造财富,智慧创造财富;什么是应尽义务,什么是应得的报酬。
当我把这类文字念给老婆听时,她说这文章如何像是你写的?文章是记者写的,但做法却是我6、7年前,孩子上小学之前就开始做的。所以我对这文章有共鸣。
1,2岁的孩子爸爸妈妈给什么就用什么,未必注意东西是从哪儿来的;3,4岁与父母一块去商场,就看到爸爸妈妈用彩色纸片选需要的东西买回家;5,6岁就理解买的意思了解彩色纸片是钱了。
爸爸妈妈都会告诉孩子,自己辛苦工作才能挣到钱,就可以选择需要的东西买。但,理论教育总归不及亲身体验更深刻。
所以,在5,6岁时,我就安排孩子赚钱的机会了。我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譬如刷碗,扫地等等)但并不给钱;我把兼职的工作中分解出5,6岁孩子能做的事(譬如批量的宣传资料,装信封、贴邮票、邮寄之类),给予报酬。
孩子6,7岁时,有一次家的防盗门出问题,试了几次从里面外面都打不开,我正想给厂商打电话时,孩子快我一步先说了出来,我赞扬她出了个好主意,给了一点奖金作为智慧创造财富的示范。
所以,劳动创造财富,智慧创造财富在女儿上小学之前,已有亲身领会。小学开学后,她要买彩色橡皮,我的回答是买白橡皮是我的责任,彩橡皮我的收入买不起,但假如你想花自己挣的钱买,我不反对。量入为出,关注消费的性能价格比,适当的自由度,等等定义就自然而然理解了。
女儿从小到目前,从来没为不买她想要的东西闹过脾气。
5年级时,她的同学7,80%有PSP游戏机,也想要。我的回答还是买不起没买,由于,为电子游戏花2000多元,不符合我的消费理念。
半年后,我给她花5000多元买了手提电脑,不是她需要的,是大家看学校需要用电脑的作业愈加多,就想不要让她总等大人电脑的空闲了。
目前,她更了解了物质享受只不过生活的小部分内容,对社会做重大贡献才是生活的价值所在。而伟大理想就得从目前的基本任务认真学习(学常识,学做人)开始。
我对孩子说:世界上的好东西太多了,即使是世界首富也不可能想要什么都买得起。所以,买不起在我这里就是一种非常坦然的情况在我有限的财力范围选我最看重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
到上初中之前,女儿的每一分钱都不是父母白给的(我家也不设压岁钱),都是她的劳动或智慧的贡献所得(赚钱最多的一次是给我当翻译,接待到北京自助游的美国大四学生;美国学生在我家住了10天,含早晚餐付200USD,我和女儿平分接下这事并非为赚钱:一是给海外朋友帮忙,二是训练孩子开眼界)。
由于孩子用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供给,所以她的钱自己花得并不多。外公外婆生病手术时,她主动想用她挣的钱分担些药费,比大家预料的还慷慨些。
鉴于女儿目前已经可以基本正确对待资金(能量入为出,既不过度浪费,也不刻意节俭),所以除去保留以前那些赚钱机会外,升初中后大家每月给予她财政拨款。
本文由majiafayan发表于e度空间,详细请查询空间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