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亲子关系,是所有教育的基础。
爸爸妈妈无条件地爱孩子信赖孩子,孩子才能掌握爱,传递爱。作家刘继荣在《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一书中,说过几段儿子的小事:小家伙3岁时,对她说:“等我长大,会给父母买一架飞机,你们想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去。”4岁时,儿子看了一本别墅的图片,又对她说:
“这一栋,那一栋,以后全部都给你们买。”5岁时,刘继荣大病了一场,儿子一本正经地发誓:
“我以后一定要研制最好的药,让母亲永无病痛。”读着这类小故事,内心涌动着一阵阵温暖。
什么爸爸妈妈,不渴望养出来的孩子,如刘继荣的儿子这般,贴心孝顺、懂事暖心。只是,稍微设想一下,如果是我的孩子,在自理能力尚未培养的年龄,便做出如此的承诺,大概只能当成“童言无忌”,笑笑而已,或者对孩子嘲笑一番,让他小小年龄不要吹牛。在孩子的童言稚语面前,刘继荣是如此做的:
面对“想飞到哪,就飞到哪”,她憧憬着在万米高空,脚踏祥云;面对“想住在哪,就住在哪”,她设想着冬住海南的椰风海浪,秋住北京赏红叶、逗蝴蝶,夏住西湖看接天莲叶,春季则烟花3月下扬州。至于孩子誓词的“研制好药”,她也没视作孩童的纯真无邪,而是将儿子陪她度过病期的点滴,写成了《穿西服的斑点狗》,并且获了奖,还要到了央视的关注。
面对忽然地“出名”,孩子害臊地需要母亲:
“不要写我了,我什么也没做,只不过像我说过的那样爱你。”作家池莉给女儿写过如此一段话:
“我对你的爱,是我生命里的每一次呼吸,每个微笑,每一滴泪水。假如上帝允许,我只能愈加爱你!”
母亲对女儿的爱,正好与刘继荣的儿子对母亲的爱,产生了呼应。
每个懂爱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懂爱的爸爸妈妈。每一段和谐的亲子关系,都必不可少爸爸妈妈在这3个小事上的智慧处置。
01
用赏析的心态,看待孩子
《人世间》中,冯化成说过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爱的基础,是崇拜。”
对于冯化成这个人的行为,不敢苟同,但他的这句话,的确说出了爱的底层逻辑。特别是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
了解发自心底去赏析的爸爸妈妈,即使是孩子的淘气,也能成为爸爸妈妈眼里的艺术品。
之前看到一段视频,苏州的两个3岁的小可爱,得到了网友们的实名羡慕。两个小家伙,时而用胖乎乎的小手,沾着颜料,在白白的纸上随便按下手印;时而拿起沾有颜料的画笔,蹦蹦跳跳地将颜料水甩到白纸上。
一位网友表示,这如果我家,估计要被我妈打残了。
而孩子的父亲,则是要么和孩子一块涂鸦,要么对孩子的“作品”进行二次加工,还原成大自然的美。
有如此一句话:
你眼里的孩子是什么样,他们就会长成什么样。话多的孩子,有些爸爸妈妈觉得,他们在考虑;有些爸爸妈妈则觉得,像叽叽喳喳的小鸟,吵得心烦;好动的孩子,有些爸爸妈妈感觉,他们在尝试;有些爸爸妈妈则坚信,可以安静的孩子,更可爱;一直把家的东西拆得七零八落的孩子,有些爸爸妈妈看到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有些爸爸妈妈则大骂“败家子”;孩子想成为一名厨师,有些爸爸妈妈笑着说“厨师是个很好的选择”,有些爸爸妈妈则数落,真没出息,整天只想着吃。数字心理学开创者钟缮夤说:“生命的本质需要,是渴望被看见。”
关于孩子的将来,无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也没绝对优质的选择,而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则在一朝一夕、一言一行之中。
爸爸妈妈发自心底的赏析,可以给孩子注入看见、认同的心理营养,即使是平庸的孩子,也能从中找到“我可以”、“我能行”的信心,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循环。
02
让孩子感觉到“被需要”
几乎每位爸爸妈妈都坚信,自己是爱孩子的。为了孩子,就算付出生命,也甘之如饴。
可是,为何不少孩子,越养离爸爸妈妈越远,越养越不懂爸爸妈妈的不容易呢?毕淑敏曾问过一群孩子:什么时间,感到其他人是爱你的呢?得到的答案是如此的:
我帮母亲买醋,她看我瓶子没打碎,醋也没洒,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就非常高兴,从那儿,我了解她是爱我的;父亲下班回家,我给他倒了一杯水,父亲对我说“好儿子”时,我感觉他是爱我的;我在奶奶的耳朵上夹了一朵花,她逢人就说“这是我孙女打扮的”,那时,我感觉她是最爱我的,由于别的人都不想让我这么做......然而,在得到这类答案之前,毕淑敏曾先询问过孩子们,是不是感觉到生活的幸福?
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撇嘴表示,没感觉哪个爱自己。
即使毕淑敏一再引导,爸爸妈妈为了他们辛苦工作、洗衣做饭,孩子们依旧坚持“那算什么呀,哪个让他们当了父母呢?”
一位网友曾说过:不少爸爸妈妈,90%的教育都是无用的。特别扎心的一句感叹,却揭开了很多亲子关系的伤疤。有时候,爸爸妈妈和孩子就像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爸爸妈妈尽心竭力地付出投入,孩子理所当然的默认享受。致使的结果,正如毕淑敏说的那样:
“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喜欢人,也不自爱,势必焦渴而死。”大家的孩子,天生就是“白眼狼”吗?
毕淑敏老师也给出了答案:孩子在被别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有时候,爸爸妈妈在孩子想为自己做点什么的时候总爱如此回话:
孩子想要帮忙做家务,父亲说,你去学习,母亲说,别越帮越忙;孩子做了一顿饭,母亲看不见,父亲只能说“又没考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你的付出你应该,我的享受我应得,你越付出而我却越无能。
爸爸妈妈爱子女,不是简单的关怀与照顾;爸爸妈妈爱子女,不是直白地给予与同意;爸爸妈妈对子女真的的爱,是了解让这份爱流动起来。
当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有了“有来有往”的默契,爸爸妈妈的爱得到了回话,孩子的反哺获得了认同,彼此,便架起了心与心的桥梁。
03
感激孩子的每一份给予
从小到大,儿子都特别喜欢给我送礼物物。和姥姥回乡下,遇见路边的小花,会摘几枝带给我;在婴幼儿园里,老师发的点心,会放一块在口袋里带回家给我吃;每逢节假日,都会给我筹备“小礼品”,小时候是小卡片,有了零烧钱后,是玩具首饰,再大一点,会大方地拿出压岁钱,花“巨款”给我“包治百病”......其实,历经几小时,带回来的小花,已经焉巴得不成样子;放在口袋里的点心,也沾满了尘污;他的卡片,画得真的不如何,就连“爱”字,都少了一点。而那些所谓的“压岁钱”,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结果。然而,每每收到他的小礼品,我依旧满心欢喜地晒到朋友圈里,将他送的礼物,用专用的盒子珍藏起来。朋友们评论说,你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养出一个感恩的孩子,以后有福了。
其实是我对他的爱流动到了我的身上,我感觉暖心,他也非常高兴。
大家一直习惯地觉得,爸爸妈妈给了孩子生命、供养孩子成长。基于此,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恩情,而孩子的回报,则是需要的、应该的,不然孩子就是“白眼狼”。
看起来,一方给予,一方受用,用感恩的心去回报,好像没错。然而,当爸爸妈妈对孩子常常携带“感恩”、“回报”的期待时,总是会失望。
教育专家一直在向爸爸妈妈们传递,亲子教育的成败,是打造在“无条件的爱”的基础之上。
所谓“无条件的爱”,是出于本能地给予,而非携带需要和期待的爱。当爸爸妈妈掌握将“你应该”,换成“感谢你”时,亲子之间的关系,便会从“有条件、带期望的给予”,悄悄转化成“感谢你、成全我”的彼此共赢。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一直强调:“亲子关系,大于亲子教育。”
好的亲子关系,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一段好的亲子关系,肯定是打造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
赏析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付出、高兴同意孩子的爱意并表达感谢,在点点滴滴之间,形成亲子之间,一条流动着的、爱的河流。
(图文来自互联网,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