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此带孩子做时间管理,不需要催促第二遍,简单还有效

   日期:2025-07-23     来源:www.lcyfsc.com    浏览:652    
文章简介:“时间”,是一个晦涩难懂的话题,时间管理,也是每一个孩子一生绕不过去的话题。 拖延、磨蹭、懒惰等小问题常常让爸爸妈妈焦头烂额,大家习惯把这类表现归结为孩子的自控力太差,其实背后主要根源之一是孩子对时间的认识不够,不会正确地管理时间。

“时间”,是一个晦涩难懂的话题,时间管理,也是每一个孩子一生绕不过去的话题。


拖延、磨蹭、懒惰等小问题常常让爸爸妈妈焦头烂额,大家习惯把这类表现归结为孩子的自控力太差,其实背后主要根源之一是孩子对时间的认识不够,不会正确地管理时间。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从时间管理的角度出发,为大伙提供怎么办孩子拖拉问题的新视角。


让孩子的平时生活有条不紊,时间管理也是重点。


01

认识和感知时间


人在不同时期对时间的感觉都不同。


大大家常常觉得孩子没一点时间定义,其实孩子子对时间的感知本身就是迟钝的,时间定义还处于他的认知以外。


换句话说,孩子子一般意识不到时间的存在。


所以,时间管理的第一步,是教孩子认识时间、感知时间的流逝。


先说认识时间。


假如你的孩子目前才2、3岁,已经可以通过平时的对话来教孩子认识一些时间定义,最简单的就是从“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这类宽泛的时间开始,形成对时间和时间顺序的大概认识。


常常和孩子聊聊今天做了哪些,譬如上午和奶奶出去买菜了、下午看了动画片、晚上和母亲逛超市,用平时的交谈来提升孩子的时间敏锐度。


大一点的孩子,认识时间定义的范围就更广了,包含年、月、日、时、分、秒、星期、上午、中午、下午、今天、明天、昨天、后天、前天、过去、以后等。


大家可以送孩子一个时钟放在房间里,从简单的时刻开始,教他们学习认识钟表,将时间与生活结合起来。


一位老人家过去对我说,他们家还保留着过去那种可以准点报时的时钟,每次报时,小孙子就会跟着念,这就是孩子认识时间一种非常不错的方法。


假如孩子理解时间还非常难,大人也可以借用玩具或绘本,譬如《时钟的书》《你好时间》《弗朗索瓦与消失的时间》等等。


同时,借用一些工具来让孩子感知时间。


譬如,给孩子筹备一些沙漏计时器或者闹钟,给孩子了解不少事情都是有规定时限的,譬如孩子想看电视,告诉他,只能看半小时,当闹钟响起时,就要结束观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能感觉到时间的流逝。


等红绿灯的时候,也是孩子感受时间长短的好机会。


02

给孩子的事情设定一个期限


不管大事小事,爸爸妈妈都需要帮助孩子拟定出一个明确的时间期限。


大家都说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那样,给孩子一个期限也是一种督促。


譬如:


“半小时内写好数学作业。”

“你可以玩20分钟的手机。”

“大家要在一周内阅读完这本书。”


你可以设置一个闹钟放在孩子身边。


这种提醒的方法看上去简单,其实也效果最好,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下面某段时间需要做些什么,孩子也了解怎么样实行。


至于期限的长短,需要依据孩子的状况具体剖析,除去像作业这种有明确时间限制的任务外,其他事情可以多留给孩子一些反应和缓冲时间。


重点是让孩子了解,想要完成事情,都需要有肯定的紧迫性。


假如孩子一直拖拉,超出了期限,父母可以偶尔地“放纵”他,让他一个人领会到超时的后果,譬如打游戏超时了,那样明天自然就相应地降低游戏时间。


03

从最简单的守时习惯开始培养


以前听过如此一个故事:


有个高中班主任发现班上几个男孩常常等到快上课才慢慢悠悠地走进教室,偶尔还会迟到1—2分钟,老师批评他们,他们反而理所当然地说:


“我上卫生间去了。”


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体现出来的却是孩子没时间观念,为不守时找借口、找理由,他们不会珍惜我们的时间,也不尊重别的人的时间。


培养守时的习惯,就是在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


和同学约好时间玩,提前10分钟外出;

上课提前10分钟进教室;

作业根据老师规定的时间交……


这类小事,让孩子掌握了用主动的方法学会时间,有计划、不慌乱地面对所有事情。


不只这样,守时它能带给孩子好的状况。


譬如孩子上课提前10分钟进教室,这个时间里,他可以整理好课本,更快地进入上课状况。


享受守时带来的从容,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培养不拖延的好习惯。 


04

借助一句简单通用的提醒:“目前是做……的时间”


时间管理说白了就是自我管理,终究是孩子我们的事情。
作为父母,大家只能教给孩子办法,却不可以代替孩子管理他们的时间。
反复催促就是父母引导孩子一个容易见到的误区,重复又充满焦虑的声音,让孩子渐渐习惯逃避,愈加拖延。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上学前,父母一直东一句、西一句催促孩子穿衣、背书包,又担忧孩子东西少带了,再三确认。
这会致使什么后果呢?
第一,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的紧张、焦虑,同时也看到自己无能;
第二,激起孩子的消极抵抗心理:“你越催我慢”;
第三,让孩子失去责任心,大人不提醒,就不会主动去做本该做的事情。
为了防止这种重复的催促,大家需要给孩子一些明确的指令,告诉孩子到了时间,该干什么事,并把具体的目的明确地告知孩子。
譬如外出这件事,你可以对孩子说:“15分钟后就要外出,你筹备好了吗?”而不是快要外出才开始大吼大叫。
再拿写作业这件事来讲,大家一直习惯地说:“快去写作业”,其实这种指令容易让孩子感觉自己被催着走,你可以如此对孩子说:
“目前是学习的时间。”
这种简单的提醒,反而提升了孩子对时间的敏锐度。父母甚至可以和孩子做一个简单的平时计划表,把时间分块,学习、玩耍、运动、睡眠……计划好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要干什么,让孩子了解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情。
将具体的时间与行动的实行结合起来,孩子更容易培养划分时间的习惯。

05

将事情分轻重缓急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过去提到了四象限法,大家想做和要做的事情可以分为4类:
A : 非常重要非常紧急B : 非常重要不紧急C : 无关紧要但紧急D : 无关紧要不紧急
用一句话总结:做事情必须要分清主次顺序,轻重缓急。
有些孩子在日常,之所以拖拖拉拉,十分散漫,正是由于分不清什么是目前最该做的事,什么可以有空再去做。
大家应该帮助孩子去看重那些 “非常重要非常紧急”“非常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你可以和孩子列出具体事情清单,并在这类事情后面重点标注或者根据紧迫性排名。

譬如对于孩子来讲,作业和学习肯定是天天需要要完成的事情。
虽然这件事情看着好像没得商量,但大家可以告诉孩子,准时完成这件事情是有好处的,譬如保证了学习的时间之后,就能拥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
天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孩子先要成功地捡起了非常重要的“大西瓜”之后,才能去捡那些并无关紧要“芝麻”。

06

警惕那些被浪费的休息时间

扎克伯格过去给出26条时间管理建议,最后一条就是劝大伙:休息一下。
休闲和娱乐的时间,对每个人都至关要紧。
人不可以时时刻刻都去做那些有用的事情,有时也需要放松与消遣。
孩子也是这样,不只要学习好,也要掌握好好休息。
由于休息的时间也是有价值的时间,它能让孩子重新精神起来。
可是假如问孩子:“你会休息吗?”
相信不少孩子都把这当成最简单的事情,打游戏玩一天、熬夜看电视、睡懒觉,把所有些时间都贡献给了短视频、动画片、游戏。
等到休息结束,丝毫没充满电的饱满精神,反而浑浑噩噩,无精打采。
这是由于孩子把休息当成了放任。虽然身体在家休息着,精神却沉迷在无节制的感官刺激中,随之而来的是昏沉和疲惫。
所以不少孩子一到放假,精气神反而越差。
要想孩子休息得好,必须要注意休息方法的多元化,除去玩手机、打游戏以外,丰富孩子们娱乐的形式,外出散散步和同学约好去逛书店、去体育馆运动等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把精力和时间分散到其他事情上,才不会被“垃圾快乐”偷走全部的时间,身体和精神才能得到更好休息。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