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需不需要让学生掌握一点“恨”?

   日期:2025-07-16     来源:www.gfklj.com    浏览:381    
文章简介:导读:这里所说的恨不是仇恨的恨、不是嫉恨的恨、不是怨恨的恨,而是痛恨的恨,是对于缺少人性、缺少良知、缺少道德的所有丑陋行径的深切愤恨。有了这种恨,在危及社会公平、正义及和谐的种种丑恶、邪恶及罪恶的行径面前,才会有横眉冷对,才会有拍案而起,才...

导读:这里所说的恨不是仇恨的恨、不是嫉恨的恨、不是怨恨的恨,而是痛恨的恨,是对于缺少人性、缺少良知、缺少道德的所有丑陋行径的深切愤恨。有了这种恨,在危及社会公平、正义及和谐的种种丑恶、邪恶及罪恶的行径面前,才会有横眉冷对,才会有拍案而起,才会有义正词严,才会有挺身而出,才会有见义勇为。
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爱心,应当使学生掌握爱这在今天已经近乎于知识。对于这个知识,大家找不出值得怀疑的任何理由,由于道理非常简单:一个没爱心的世界注定会成为霍布斯所说的丛林世界,成为冷漠、凶残的狼的天下。因此,培育学生的爱心可以说是教育的一个最重要主题,也是一个永恒主题。
然而,教育只须使学生掌握爱已经足够吗?一个真的美好、正义的社会只须有了爱的教育便可达成了吗?
我以为,只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大家就非常难对这个问题作出一定的回答,由于社会现实反复告诫大家,这个世界还存在着很多的丑恶、邪恶与罪恶,仅仅凭着爱还不足以扫除丑恶、铲除邪恶、阻止罪恶,不足以从根本上预防人为悲剧与社会困境的不断发生,因而也就不足以催生一个真的美好、正义的社会。
也就是说,爱有哪些用途其实并不像大家一般觉得的那样无边无际,而是有它的限度。爱虽然能赋予贫困者、受难者及受害者以巨大的力量,可以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物质上的帮忙与生活的勇气,却不可以构成对于那些贪得无厌者、巧取豪夺者、昧心剥削者、肆意欺压者与草菅人命者的巨大威慑力量,甚至基本没威慑力量。换句话来讲,爱可以扬善,却很难止恶。
于是,大家便可看到迥然相异的两种现象同时并存。一方面,日常的爱心行为层出不穷,任何时候都会有不少人加入到帮助别人、奉献爱心的队伍中来。特别是当大的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出现时,更是这样。其时其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谦让、相互帮助的场景,时时叫人感动。但其次,社会中的丑恶、邪恶及罪恶的行径却并未因这类爱心行为而降低与减弱,这类行径甚至呈现出数目有增无减、紧急程度愈演愈烈之势。相信这是大家大伙非常不情愿承认但又不能不承认的一个严峻事实。
毫无疑问,建设一个真的美好、正义的社会,不只需要对贫困者、受难者、受害者予以真切的同情、关怀及帮助,而且需要对贪婪、欺压、施暴之类风险别人及公众利益的丑陋行径予以坚决的谴责、阻止及惩罚。假如说前者也就是同情、关怀及帮助需要诉诸于爱的话,那样,后者也就是谴责、阻止及惩罚则不能不依赖于恨。这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同一件事情便是建设真的美好、正义的社会。没足够的爱,这世界便会缺少温情、缺少温暖、缺少温馨,弱者便很难存活。而没必要的恨,这世界便会缺少愤激、缺少愤慨、缺少愤怒,丑恶、邪恶及罪恶的行径便会毫无顾忌,且这类行径对弱者导致的伤害远非爱的同情、关怀及帮助所可消解。
这里所说的恨不是仇恨的恨、不是嫉恨的恨、不是怨恨的恨,而是痛恨的恨,是对于缺少人性、缺少良知、缺少道德的所有丑陋行径的深切愤恨。有了这种恨,在危及社会公平、正义及和谐的种种丑恶、邪恶及罪恶的行径面前,才会有横眉冷对,才会有拍案而起,才会有义正词严,才会有挺身而出,才会有见义勇为。如此的恨,难道不是建设一个真的美好、正义的社会所必需的吗?
在这个意义上,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好像可以借用一下周恩来1963年3月6日给雷锋的题词中的一个词汇来表达当下中国教育的一项有张力的任务,即大家的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憎爱分明。在我看来,假如大家的教育不使学生掌握一点恨的话,假如大家的将来一代以后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对于缺少人性、缺少良知、缺少道德的丑恶、邪恶及罪恶行径视而不见、毫无愤恨的话,那样,大家的社会就依旧不会形成对于丑恶、邪恶及罪恶行径的巨大威慑力量,这类行径便依旧会毫无顾忌、愈演愈烈。
在这个意义上,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好像可以套用一下被叫做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的爸爸梁济提出的一个问题的句式来提一个问题。当年梁济向梁漱溟提出的问题是这个世界会怎么样?我的问题是:假如大家的教育不在使学生掌握爱的同时、也掌握一点恨的话,这个世界会怎么样?(吴康宁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更多>相关推荐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