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爸爸妈妈是不喜欢孩子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可很多父母一直觉得自己是爱孩子的,所以做的任何事都是为了孩子好,却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有的爱是会让孩子“窒息”的。
孩子在房间看书、写作业,爸爸妈妈特别是妈妈一直担忧孩子,隔一会儿就进去一趟:一会儿给他送点水果,一会儿端来热水,一会儿披上外套。在母亲的眼里,照顾好孩子就是作为妈妈的本职工作,可是对于孩子来讲,却是不断地被干扰、被侵犯。特别是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讲,母亲给自己整理东西东翻西翻,虽然是为他好,孩子却会感觉是侵有我们的隐私,记者虽然不认可孩子对爸爸妈妈的这一种怎么看,却是可以理解他们的感受的。
记者念初中的时候,政治课本中有一课是讲的“隐私和隐私权”。我也还记得当时在讲这一课的时候做过一个调查,你是怎么样看待爸爸妈妈翻看你的日记本或者信件的?当时班上的不少同学都及其反感爸爸妈妈如此做,爸爸妈妈亲却感觉如此是为了便于知道孩子,也是为了孩子好,却没意识到这导致了孩子的反感,爸爸妈妈想要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出发点是好的,却用错了办法。
孩子在书桌前看书写作业,母亲在旁边打扫卫生,拖地,整理床单。一会儿捶捶腰,一会儿叹口气,孩子让母亲休息一会儿,别太累了。“没事儿,只须你好好读书,母亲再辛苦都不累!”母亲在说这话的时候是想让孩子别分心继续学习,却没想到这话给孩子带来了多大的重压。爸爸妈妈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成天苦哈哈的,什么都给了孩子最好的。只须孩子以后有出息,父母就满足了。
其实,这也是很多学校里常常会用到的,“当你不认真听课的时候,当你成绩退步的时候,你要想想你父母多么困难供你上学养你育你”,孩子还能喘气吗?
“大家不叫你去,是为了你好!”“叫你吃,又不是叫你做,都是为了你的健康!”“我做这类,都是由于爱你!”什么时间父母可以不再说“都是为了你!”而是说“你喜欢什么呢?”
父母未必要完全放下让孩子做决定,事实上父母也不可能完全放下让孩子做决定,但父母在做一些孩子反感的事的时候,不要再扣上爱的帽子。只须弯下腰来,在做决定之前,花一点时间、一点耐心、一点尊重,倾听孩子的声音。如此的爱就足以伴随孩子走过风雨,也不会把他推外出外。
爱孩子必须要讲究办法,爱对了会收获孩子一生,爱错了却会让孩子“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