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一位父母在后台留言:
“今年孩子一上初中二年级,仿佛变了个人一样,学习提不起精神,考试成绩特别差,而且非常叛逆,我不过说了他几句,他就和我冷战,我真的不了解要如何管他了。”
从现实来看,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而是青春期孩子的常见现象。此时的孩子,身心都历程着巨大的变化,面对着数不尽的学业、成长、家庭上的重压,极度的脆弱和敏锐。
而这其中,尤以初中二年级学生最为明显,因此被叫做“初中二年级现象”。这类问题假如不可以得到准时解决,比较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疾病,甚至酿成悲剧。
所有教育方法到了青春期,都将失效
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如此形容青春期的孩子:“我种了一个小宝贝,却收成了一枚炸弹。”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个火药包,稍有不慎就会爆炸,伤人亦伤己。
电视剧《大考》里,就有如此一段剧情:
儿子吴家俊喜欢动漫和二次元,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参加艺考,进入动画学院。
可母亲董碧华坚决不认可,特意离职在家盯着儿子学习,甚至拆了儿子房间的门锁,只为随时监督他的状况。
有一回,董碧华在陪儿子学习时睡着了,儿子就偷偷地画起我们的参赛作品,不料被醒来的她抓个正着。
她大发雷霆,即便儿子百般恳求,仍然毫不犹豫地毁了这幅花费儿子数月心血的参赛作品。
面对被毁的画作,儿子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对着母亲大喊:
“你是否有病啊?”“你真是太恶毒了,你连后妈都不如!”“将来我考得远远的,再也不要看到你,我要离开这个家!”
董碧华气急败坏,狠狠地抽了儿子一个耳光。而吴家俊也毫不示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这段剧情多么眼熟,不正是日常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断发生的场景。
为了让孩子认真学习,走上“正路”,父母绞尽脑汁。
有些卸掉孩子卧室的门,或者在家安装监控,随时随地察看孩子动向;
有些偷偷翻阅孩子的日记本,查询手机中的聊天记录,探索其中不对的“苗头”,将所有不利原因掐灭于萌芽之中;
有些疯狂言语输出,试图让孩子在苦口婆心的劝说之下“洗心革面”,走上他们设想中的“光明大道”……
然而,让亲子关系走向冰点的导火索,正是这类父母自以为的“我是为了你好”。
这种不对等的交流只能出现如此两个结果,父母埋怨孩子不听管教,孩子厌烦爸爸妈妈管得太多,就像两个同极相对的磁铁,如果是无人退让,只能同极相斥、两败俱伤。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说过:
“青春期总会结束。假如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孩子还会在成年之后重新回到你身边,而你会对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但,假如你一直批评他、反驳他、需要他,亲子关系就破坏了,当他成年后,你就非常难再对他有影响了。”
父母必须要意识到,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固有些教育理念是不适合的。
这个阶段的他们,迫切地想要摆脱爸爸妈妈的控制,彰显我们的个性,重视我们的隐私,变得易怒和情绪化,比较容易走向极端。
此时爸爸妈妈要做的,不是把他们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而是充分理解他们的改变,给他们一个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平稳地度过这段危险期。
青春期的孩子,比大家想象中更需要爸爸妈妈
金星过去在节目上说:
“青春期的孩子是什么?青春期就是明明了解还是个孩子,还自觉得是个大人了。但爸爸妈妈千万不可以戳破他,爸爸妈妈要掌握用爱给他小心翼翼地包上一层薄膜。
等他一个人慢慢地成长,等他慢慢地戳破那个薄膜。等他一个人从一条小虫蜕变成一只蝴蝶的时候,青春期爸爸妈妈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有个朋友跟我说起过一件往事:他上初中三年级时,由于爸爸妈妈工作的原故,住在学校宿舍。那段时间他非常是不听话,染着花花绿绿的头发,打了耳钉,还常常逃课去网咖玩,活像一个小混混。
某天晚上,他又和几个狐朋狗友翻墙出校,去网咖通宵。结果那天之后,他忽然性情大变,不只染回了黑色的头发,还不再逃课,开始认真听讲,发奋努力,最后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
后来我才了解,那天晚上外出买饮料时,他看见了在网咖门口徘徊的爸爸。原来,深夜宿管查房时发现他不在,担忧有危险就让老师公告了父母。
那天晚上,爸爸多方打探才找到了网咖,看见他坐在椅子上的背影,本想直接冲上去把他带走,但又怕如此做他在朋友面前下不来台,于是就守在了门口。
看见他将来,爸爸也没像他想象中的激烈责骂,而是温顺地问他想喝什么,买完饮料后还给他塞了些钱。
爸爸说:“我了解,是我和母亲对不起你,为了赚钱不可以陪在你身边,但你还小,网咖这种地方职员复杂,我真的非常担忧你的安全。”
几句温和的话里,没指责和埋怨,满是对孩子的理解与抱歉,如何能不引起孩子内心的震动?
毕竟,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会在言语和行动上战胜他们的敌人,而是一个了解示弱和共情的朋友。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浑身长满刺的刺猬,如果是和他硬碰硬,只能被刺伤,只有了解退让的智慧,了解包容,才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就像《解码青春期》一书中写的:
“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灵的突变就像一场剧烈的风暴。每个看起来不听话、很难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爸爸妈妈强有力的支持。”
该书的作者乔西·西普也曾是一个青少年叛逆,作为一个孤儿,他曾辗转过多个寄养家庭。
每次被送往寄养家庭时,他就会捣乱、惹祸,用各种方法激怒养爸爸妈妈,并暗暗计算,几天后自己就会被赶走。
直到遇到了一个无论他如何调皮、恶作剧,都想包容、接纳他的养父。
当他酒后驾驶被捕后,养父对他说:“你视自己是一个麻烦,但大家视你为一个机会。”
正是这句话,让乔西下定决心改变,最后成为了一个研究青少年问题的专家。
《陪孩子走过青春期》一书中写道:
“无论青春期的孩子表面上怎么样霸气冷酷,装得多么无需大家,爸爸妈妈仍然是他们的天,家仍然是他们内心最需要的安全港湾。”
他们一边推开你,一边渴望你。他们持续的挑衅、不听话,不止是由于想要独立的念头,更是由于想要试探爸爸妈妈的爱,想要了解爸爸妈妈爱的到底是自己这个人,还是只不过学习优秀、乖巧听话的符合爸爸妈妈期望的那个孩子。
而爸爸妈妈能做的,就是理解并伴随孩子,无条件地和孩子并肩而立,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的爱,才能取得他们的心,帮助他们成长的更出色。
爸爸妈妈做好4件事,平稳度过青春期
作家麦家曾说过:
“青春期是一种危险,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大家作为长辈,只有一种选择,就是帮助孩子变成一朵花,抹平尖锐的地方,帮助他们度过最摇摆不定、定时炸弹的如此一个阶段。”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爸爸妈妈做好4件事,平稳度过青春期:
1.改变行为方法,多做饭少说话
清华附中前女友校长王殿军曾在演讲中指出,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要“多做饭,少说话”。
少说话,意味着少唠叨、少说教。指责少了,冲突就少了;空间多了,爱就多了。
多做饭,做些孩子喜欢吃的食物,照顾好他的身体。即便他短期内依旧不听话,但他可以从天天温馨的饭菜中感觉到来自爸爸妈妈的爱,让他了解无论怎么样,爸爸妈妈都是他最坚定的靠山。
2.改变教育心态,掌握尊重孩子
《正面管教》一书里说:
“取得十多大岁数孩子的最好办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尊重他的隐私,给他空间:进卧室前先敲门,不翻看他的日记或聊天记录,不过多干预他与朋友的交往;
尊重他的话语权,平等对待:把孩子真的当作家庭决策的一份子,遇事一块商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尊重他的选择,支持帮助:认同他的兴趣喜好,培养一致的话题,才能更好的交流。
3.改变教育模式,多用鼓励教育
幸福心理学家周梵说:
“激将法完全不符合心理学的运作原理。由于自我改变是需要力量的,每一次改变都需要拿出力量破除原来旧有些习性,而罪恶感是最快抹杀力量感的东西。越去评判或谴责别人,事实上就越剥夺了他们改变的力量。”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爸爸妈妈要尽可能做到多表彰、多鼓励,用正面的话语激起孩子内心向上的力量。
多说“我爱你”,让孩子感觉到来自爸爸妈妈的爱和支撑;
多说“你能行”,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的信赖;
多说“我为你骄傲”,让孩子领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感觉到爸爸妈妈的关心与爱惜。
4.改变关重视点,少看成绩多看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会决定他将来生活的走向。父母必须要了解,对孩子来讲,分数固然要紧,但性格教育亦必不可少。
让孩子参与家务、做内务整理,培养他的自律;和孩子一块运动,训练身体,培养他的坚韧;在孩子犯了错误时正确引导,培养他的抗挫力;得到其他人帮助时表达谢意,教会孩子感恩……
爸爸妈妈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成绩不代表全部,也并不是界定孩子是不是出色的唯一准则,不要让眼前的“唯成绩论”影响了孩子之后的长远进步。
过去读过一段很感人的话:
“我想过不少遍什么是最好的爱?假如前方有一条我过去跌得面目全非的路,而你执意要去。
我期望我爱你的方法,不是拼命拉住你说不要去不可以去,而是给你筹备最耐穿的鞋子,备好雨伞,对你说第二个路口地非常滑,第五条街道上有小偷,对你说,去吧,回来家有饭。
我想最好的爱,应该是:我爱你的,而你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