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长久以来,大家习惯将害怕视为胆小,将胆小看作懦弱。然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已表明:孩子心怀恐惧,并不是胆小,恐惧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防止的一部分。本文指出了孩童恐惧的若干表现,觉得从积极的角度讲,恐惧感的变化正反映出孩子思维的进步。比起说一千遍“不要怕”,不断累积正向体验的过程,更能让孩子萌生掌控感。
有一个“胆子小”的孩子,是一种什么体验? 看到别的小朋友一块玩,TA想玩却不敢过去;
别的孩子上课举手特积极,TA却连当众说话都不敢;
一见生人就想躲,不要说打招呼,连眼神交流都不敢;
其他人从TA手里抢东西,只能哭,不敢反抗;
害怕一个人睡觉、吃饭、上卫生间,干什么一直需要有人陪着;
……
“对!我家孩子就是这么胆小!”你说,她说,不少母亲都忧心忡忡地说。
怕这个怕那个的孩子,真的是胆子小吗?父母又该怎么样伴随如此的孩子长大?咱们今天来好好聊一聊。
01
感觉“害怕” ≠ 我非常“胆小”
我过去也不知道,总把孩子害怕当做他胆子非常小。但其实,心怀恐惧,并不是胆小。
研究表明,43%的6至12岁儿童过去历恐惧。比如,怕黑,怕打雷,怕独处,怕噪音,怕毛毛虫,怕大型犬,有的孩子还会怕水、怕洗头、怕马桶“咕咚”一下的冲水声。甚至有的成年人,到今天仍然害怕一个人睡觉,而有的看着人高马大的Strong Man,却还会被蟑螂、毛毛虫吓得嗷嗷叫,“花容失色”。
恐惧是每一个人一生、不同阶段都或许会面对的问题。
某个年龄段存在的恐惧特定内容与恐惧强度,取决于每一个人的学习和体验的经历。就像有些孩子,2岁前并不怕黑,可是不了解哪一天开始,忽然害怕走夜路,害怕没开灯的房间,害怕所有黑漆漆的角落。
我就曾试过带儿子小正去玩一个镜子迷宫,2岁多时我牵着进来,他感觉四处反射的镜子新鲜有趣,一路哈哈大笑。但6岁时自己进来,几回碰壁,走不出来,吓得哇哇大哭,回来夜里还做噩梦。
这是由于,孩子对事物的恐惧也是分阶段的。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越小的孩子胆子越大。由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反而胆大妄为,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什么都想摸摸。
但当孩子被吓过、被烫过、被摔过、被大人厉声喝止过,恐惧就自然地产生。这个时候,你再让他尝试,他们就会退缩,害怕,抗拒。由于大脑里的自我保护意识会跳出来,告诉他们“小心,可能有危险。”
另外,先天性格也会干扰每一个人对待陌生事物的态度。
比如,当你纳闷孩子为什么去到新地方会格外抗拒时,大概他是真的害怕、畏缩,但也大概是内向型孩子处置问题的行为方法。
看上去小心翼翼、瞻前顾后,是由于性格小心的他们,需要确认环境的安全,内心的感受,再考虑是不是接纳和进入。
我家老大是高敏锐族,刚上婴幼儿园时,第一个月基本上不如何跟老师和小朋友交流,一直躲在角落默默一个人玩儿。那会老师的评价是“他胆子小,比较怕生。”
但我深知,他不是“怕”,而是在“察看”。察看新进入的这个环境,察看新闯入他世界的老师和同学。而我需要做的是耐心地等,等到慢热的他安全感到位,自然会慢慢融入其中。
果不其然,一个月后,他开始打开心扉,天天放掌握跟大家交流,新认识的朋友,在园内玩的游戏,老师新教的儿歌。原本老师口中的“胆小鬼”,开始愈加大方了。
所以,当孩子说“我怕”时,不要着急给他们扣上“胆小”的帽子,由于恐惧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防止的一部分,伴随年龄和认知的增长,恐惧会消散,但被贴上去的标签,却可能留下很难抹去的伤害。
02
每 5 个孩子,就有 1 个“孩童焦虑”
恐惧不代表胆小,但过分的恐惧却会带来焦虑,影响生活。
当孩子表现出过度胆小如鼠的状况,可能是出现了“孩童焦虑”。哥伦比亚大学青少年儿童焦虑性障碍的专家Anne Marie Albano,在《你和你焦虑的孩子》一书中,列出了“孩童焦虑”的四种典型症状:
1. 当下立刻表现出来的恐惧反应
对待担心的事情,得知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害怕,想跑。譬如,有些孩子一听说要去打针,还没有见到大夫,就先哭为敬。
2. 超越实质状况,过度强烈的恐惧反应
反应过激,恐惧程度与实质状况产生的威胁不成比率。譬如,入园焦虑,还没有走出家门,已经抱着母亲大腿,哭天抢地,强烈抗拒,仿佛上学是去历程酷刑的大灾难。
3. 真实状况并不危险,孩子过度地主观想象
其他人看来平平无奇的一件小事,但孩子却觉得天塌下来般崩溃。譬如,午睡醒来,以为要迟到了,害怕老师责罚,在家嚎啕大哭,死活不敢上学。
4. 过度激动,很难安抚
好似惊弓之鸟,随意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不安,遇见点惊吓都会。譬如,有的孩子睡梦中被突如其来的鞭炮声吓到,可能哭几嗓子,稍微安抚下就好了。但有的孩子,却可以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整夜缩在你怀里,再也没办法入睡。甚至留下阴影,一听到类似的鞭炮响声就会瑟瑟发抖。
Anne Marie Albano教授的研究发现: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孩子正在经受焦虑性障碍的困扰。
虽然听起来吓人,但其实这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心理情况。背后是遗传基因、家庭和环境等多种原因混合致使的结果。
她指出,“恐惧”可以叫人们警觉,逃脱当下面临的危险,而“焦虑”则是一种愈加长远的保护机制。由于只有当孩子的大脑发育到一定量,可以理解“将来”的定义,可以推理、想象还未发生的可能性时,孩子才会感觉到焦虑。
从积极的角度讲,恐惧感的变化正反映出孩子思维的进步。
面对过于小心,容易恐慌的孩子,父母是非常重要的引路人。大家需要做的不是帮他们避开“未知危险”,相反,是要帮助他们“正视危险”,在控制与失去控制、安全与恐惧、稳定与可能性的矛盾中探寻平衡。
03
怎么样给孩子“过度警报”的大脑减减压?
大家的大脑很神奇,在遇见危险时,它会有一套复杂的保护机制,叫你离得远远的威胁,不受伤害。但假如大脑中的警报器过于敏锐,对微妙刺激高度在乎,对外来信息的处置太深入,就容易身心不堪重负,陷入过度恐慌和焦虑的情绪。
大人害怕时,了解如何处置;孩子害怕时却不懂,所以会怕上加怕。
海量的心理学家、大脑研究学者,都用不一样的实验和数据证明了:孩子们更能感觉到焦虑和重压,但承受重压的能力及“修复力”远不及成年人。
而北京师范大学的秦绍正教授通过实验发现:儿童历程较多重压和焦虑,会致使情绪有关神经互联网发育异常,进而影响后续脑智发育。
同时,实验也指出:爸爸妈妈积极的社会支持,或使用更多积极的教养方法,可以使孩子在面对负面情绪加工时杏仁核开心水平减少,并且掌握使用更积极有效的方法来调节情绪。
那到底怎么样做,才可以帮助孩子“过度警报”的大脑,熄熄火,降降压呢?
爬高怕摔着,喝水怕呛着,拿东西怕砸着,怕脏不给孩子在地上爬,怕磕不给玩滑梯,怕外面细菌互相传染,外出都不让他跟其他孩子一块玩……这是很多家庭对待心肝宝贝小心翼翼呵护的态度。
孩子并不是天生胆小,总是是父母一惊一乍,过于夸张化的处置方法,无形中形成了重压,才导致了孩子的心理紧张。
孩子在你威胁的口吻中渐渐变得胆小,你却给他贴上了“怂”的标签。
管得越紧,越会加深孩子对外面的恐惧,增加对爸爸妈妈的依靠,变得畏首畏尾、过于规矩、缺少自信。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有时会信以为真,对这类莫须有些事物产生强烈的恐惧。
放下并不会把孩子置于危险的境地,但不放下,必然会。
2. 辨别恐惧,提出质疑,减轻焦虑
未知最易叫人恐惧,而敏锐的孩子对待未知,更容易胡思乱想,放大危险性。
所以,教会孩子辨别恐惧是第一步。不是只能喊“我怕”,着急往后缩。而是了解,当下是任何事情“让我感到害怕”了。
譬如,“首次学游泳,下水让我心跳加速。”然后,对我们的恐惧提出质疑——“我害怕的是下水,还是害怕溺水?”
在内心分辨了解,我并不是怕水,而是在水里让我没安全感,害怕自己不会游泳,随时可能被淹死。
父母可以伺机反问:“你看水里那样多人不会游泳的,他们哪个溺水了吗?”、“出现什么原因,才会致使溺水?”、“万一溺水,岸上有救生员,水里有教练,你身边还有大家,是否第一时间都会帮你?”
通过多次的交谈,让孩子对游泳的恐惧从抽象化转为具体化,再将消除恐惧的方法具象地刻到他脑子里,一点点打败他的恐惧,解决焦虑。
当孩子可以感知到自己恐惧是什么原因,掌握去质疑恐惧,那样很多不切实质的顾虑,也就会烟消云散了。 3. 增加积极体验,逐步克服焦虑
奥斯卡有一部获奖短片《小矶鹬》,温暖又寓意深远,细节触动了万千父母。
鹬孩子害怕海浪,不敢自己去捕食。可是当它张嘴跟母亲讨要食物时,鹬母亲的做法,却是一遍遍轻推鹬孩子出去,教它怎么样自己啄食。
鹬孩子第一次挨近海边,被风浪打成落汤鸡,鹬母亲温顺安抚。但事后却仍一遍遍推它出去,让它学习怎么样在风浪当中日渐前凸后翘羽翼。
由于鹬母亲了解,自己没办法替孩子挡住所有些风浪,所以宁可放下让孩子训练,鼓励孩子在风浪中求存活!
而当鹬孩子成功克服对海浪的恐惧,捕食到第一份食物后,成功带来的积极体验,让它不再害怕,不需要母亲再帮助,也能勇敢走出去。
所以,比起说一千遍“不要怕”,不断累积正向体验的过程,更能让孩子萌生掌控感,克服未知带来的恐惧,焦虑也就消除去。
面对胆怯不敢上前的孩子,爸爸妈妈无条件的爱,才是治愈孩子的万能灵药。有爱加持,就没什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