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2021年上海闵行区莘庄中学高中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考试试题

   日期:2025-06-23     来源:www.zddjzzz.com    浏览:794    
文章简介:莘庄中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1、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种子与土壤 刘学谦 ①种子和土壤,二者之间关系密切。

莘庄中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1、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种子与土壤

刘学谦

①种子和土壤,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植物的正常成长不能离开种子和土壤等条件,假如土壤和种子等条件都很适合,植物就能茁壮成长。只不过土壤适合,但种子不好;或者土壤不佳,光有优良的种子,植物的正常成长终究还是困难的。另外,同样的种子,在不一样的土壤环境中,最后成长的结果也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准北则为枳”。

②大家了解,人的身体是由无数个细跑组成,这类细胞就像一粒粒种子,一般情况下,这类种子由于有适合的土壤环境得以正常成长,形成身体所需要的细胞,顺利完成人体的新阵代谢,新的细胞不断取代衰老的细跑,以维持生命的延续。这类正常的细胞构成了生命的基本单位。另外还有一种细胞是癌细胞,癌细胞是什么问题呢?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③事实上,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样,它们是同源而生的不同结果。__________,肿瘤体积的长大就是因为细胞不断分裂,数目增多而形成的。
1个细胞分裂为2个细胞,2个分裂为4个,4个分裂为8个……这样来看,身体内癌细胞需要不断地成长,达到肯定数目后,才可以被现代医学检查方法所发现,1厘米大小的肿瘤大约含有109个癌细胞。而癌细胞在身体内要想不断地成长,就需要有合适它的体内环境和条件,譬如营养物质、激素、调解信号传递、基因调控等,这类条件假如不理想或不适合,癌细胞成长也是会遭到限制的。

④癌细胞的进步是一个过程,现代研究发现,人体内从一个细胞突变为癌细胞,到形成 109个癌细胞大小的肿瘤,需要漫长的时间,一般大约15-20年的时间。这说明癌症病人之所以出现癌细胞的成长,第一在于体内环境即土壤条件在很长时间以前就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

     ⑤通过以上介绍,应该了解防治癌症的重点是什么了,也就是要改变原来已经合适癌细胞成长的体内环境,即土壤条件。假如不可以非常不错地纠正体内环境的污染,再如何治疗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常常有如此的癌症患者,病灶非常小,手术切除也准时,术后也进行了强有力的化疗或放疗,但癌细胞却“疯狂地成长和扩散着”。此时身体内流动的血液中几乎都充满了癌细胞,并扩散到身体的每个角落,这就预示着病人身体的这块土壤是十分有益于癌细胞种子成长的。

     ⑥为何会出现如此的结果呢?关健是在使用各种治疗的同时,只重视专杀癌细胞,而忽视了保护大家体内的环境,这类治疗虽然暂时控制了癌细胞的增长,但却致使了体内环境的进一步破坏,为癌细胞的“死灰复燃”创造了更好的土壤条件。反之,有些癌症患者发现时已经是晚期,医学上已经失去任何治疗的可能性,但患者的癌细胞并不像预期的那样迅速成长,甚至还会奇迹地出现肿瘤愈加小,最后直至消失的状况,这就提示患者此时体内的土壤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不利于癌细胞如此的种子成长,于是才出现这个结果,这也是大家常说的“癌自愈”现象。

     ⑦谈了那样多关于癌的话题,那样“癌症”到底是什么呢? 大家觉得“癌症”不是一种细胞,更不是痰或瘀。“癌症”是一种状况,叫作“癌状况”。这是一种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失衡的状况。要想预防和控制癌细胞成长,就需要改变“癌状况”,改变产生“癌细胞”的“癌环境”,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状况,恢复人体的脏腑平衡,使气血调和,达到人体内部环境的协调,杜绝“癌细胞”存活的土壤,从根本上控制癌细胞转移和扩散。

     ⑧实践表明,现代的治疗,无论手术、化疗和放疗,均是治标之法,这类攻击性方法只不过暂时从表面上杀伤了癌细胞,同时,又进一步致使体内环境的恶化,加剧“癌状况”,从而为癌的转移复发埋下了伏笔。因此,想要开启癌症治疗大门,就需要从“癌状况”入手,关注癌细胞这颗种子与体内环境即土壤的关系。

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的方框内,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致使癌细胞的产生

   ②同时因为体内环境长期持续恶化

   ③癌症就发生了

   ④癌细胞因此得以飞速进步壮大

   ⑤使这种土壤条件更合适癌细胞迅速成长

   A.③⑤②①④               B.③②④⑤①  C.①③②⑤④               D.①②⑤④③

2.联系文章内容,为第⑦段加点词汇“癌状况”下概念。(3分)

3.下列剖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办法,说明癌细胞的特征。

  B.第⑥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办法,说明癌症治疗需要关注体内的环境。

C.全文以“土壤和种子”作类比,说明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关系。

  D.本文作为一篇事理性说明文,在说明的过程中,逻辑顺序明确。

4.第③段和第⑦段画线句表达的意思是不是矛盾?试具体剖析。(3分)

5.作为说明文,本文语言有什么特征?请举例剖析。(4分)

6.联系全文,概括癌细胞的特征。(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4分)

炊烟小记

①小时候有一种奇怪的喜好——看炊烟。就是到目前,还是非常留恋,总是想把那种飘飘渺渺,如入仙境的感觉写出来。老婆说,你去年写了一篇蹬在茅坑上看日出的文章,害得同志们到今天想起来还感觉臭烘烘。炊烟有哪些漂亮的,灰蒙蒙、黑湫湫,远看上去一条恶龙,近看如一方破布,还玷污空气,破坏风景,十足的坏蛋一个!不然,不会挨家挨户都去买一只脱排油烟草机械,把它毫不留情地消灭。

②可我一直忘不了那漂亮的炊烟,特别是晚炊。那时候红日西下,天边山脚一片绯红,黄昏悄悄地即将来临了,各家的屋顶上几乎同时飘起了炊烟,烟是乳白色的,非常轻盈、非常温顺,似翩翩舞起的长袖,如一路狂奔的马尾,又像点头哈腰的芦花。倘是无风的天气,那烟便如初学步走路的孩子,好容易摇摇晃晃地站直了,可能一个惊吓又会仆地倒下,……。唉,那烟的轻柔无骨,万种风情,确实是非常迷人的啊。

③不过,那时候倒并不赏析它的仪态万方,而最关注的是它们的存在,是它的升起和降落。孩子们在山坡上,牛背上、树丫枝上尽情玩耍的时候,双眼一直瞟着远方的炊烟。他们能在此起彼伏、互相交错的烟雾中,毫不费力地辨认出是自己家里的那一缕,还能从它悠悠飘扬的时间和疏密浓淡上,准确算计出那灶上熬着的夜粥的稠稀,并不失机会地赶回去哧溜哧溜地喝个满头大汗。__________

④炊烟慢慢地飘呀飘,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它是收工的号子放学的钟,日复1日,年复一年,岁月老了,炊烟也老了,近期几年,它的喘息变得愈来愈短,愈来愈没了力气。

⑤炊烟老于城里,想当年,城里的炊烟也是非常活跃的,城里的炊烟像足球一样被一张旧报纸追赶着,在窄窄的胡同里滚来滚去。城里的炊烟虽然也熬稀粥,但更多的是炖猪爪或是煎中药。城里的炊烟因为太多的油腻,仿佛沾了柴油的蝴蝶,永远也飞不高,一直在城里人高高挺起的胸膛上撞来撞去,远没乡下的站得高看得远。所以城里人非常不喜欢它,在用上煤气灶电饭锅将来,城里人便把炊烟永远地抛弃了。

⑥城里的炊烟难成气候,消灭了更好,无人会去怀念它。当城里人把那些丑陋的煤球炉子扔进垃圾车的时候,或许体现的是一种进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开始。

⑦乡下的炊烟实在是田园风光之一景色,它无论是挂在树梢,还是浮在山脚,都有一种变幻莫测的漂亮,它的漂亮在于朦朦胧胧,任你想象。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茫茫飞雪,滔滔白浪,也可以把它想象成女郎的长发,新娘的婚纱,或是大明星们飘曳不定的裙裾。可惜的是这种过去天天都有些仙雾飘渺的胜景,现在却真的需要去凭着想象了。在现时的农村,虽然青山绿水依然,炊烟却已好不容易看到了。这倒不是说所有些农民兄弟都已富得流油,都改吃面包夹香肠。而是他们也同城里人一样,挨家挨户用上了煤气灶和油烟草机械,而这种 “每天做饭没油烟”的玩意儿如何能将变幻莫测的炊烟送到树梢上去呢。

⑧飘扬了成千上万年的炊烟眼看将要永远地消失了,留恋吗?当然有一点。但因为这次炊烟的消失竟不同于困难时期的不举烟火,那份恐慌心情是不会有些。可能,这将意味着人类将由此进入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世界了呢。

⑨什么地方再有炊烟?

7.第①段中,作者写老婆与别人对“炊烟”的厌恶,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8.第②段连用三个比喻写炊烟“似翩翩舞起的长袖,如一路狂奔的马尾,又像点头哈腰的芦花”,意在表现炊烟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特点(用文中的词汇回答)。(2分)

9.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语言特点。(4分)

10.下列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村的炊烟是田园风光之一景,有着变幻莫测的漂亮。

B.“炊烟飘扬,心中不慌”透露出大家衣食无忧的幸福感。

C.“炊烟老于城里”,写出了城市和乡村炊烟的不同特点。

D.在作者的笔下,炊烟深深地打上了年代和生活的烙印。

11.文章最后一段“什么地方再有炊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名句默写。(8分)【任选6空。超越6空,按前6空评分。】

12.(1)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哪个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书买卖气,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 (《诗经·蒹葭》)

(4)以彼径寸茎,_______________。 (左思《咏史》)

(5)_______________,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6)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7)知人者智,_______________。 (《老子》)

(8)_______________,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四)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3——15题。(6分)

洛阳早春

顾况①

何地避春愁,终年忆旧游。

一家千里外,百舌②五更头。

客路偏逢雨,乡山不入楼。

故园桃李月,伊水向东流。

【注】①顾况:唐代诗人,苏州海盐人。一生官位不高,曾受人引荐入朝任著作郎,时洛阳为唐代东都。②百舌:百舌鸟,立春后鸣叫不已,是民间最容易见到的一种留鸟,终年生活在一个区域,不随季节

迁徙。

13.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1分)

14.对本诗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B.颔联流露出家人不可以跟随自己身边的遗憾。

C.颈联进一步交代“愁”因为什么在。

D.尾联“伊水东流”意味深长。

15.全诗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试就尾联加以赏析。(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6分)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能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如果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16.讲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汇。(4分)

(1)以致其性焉尔 (2)苟有能反是者

(3)勖尔植 (4)遂而鸡豚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方法跟其他几项不一样的一项是(    )(3分)

A.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B.根拳而土易 C.旦视而暮抚 D.已去而复顾

18.翻译下面句子。(5分)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能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19.结合选文内容,剖析本文借事喻理的写作特征。(4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题。(10分)

烟艇记

陆游

①陆子寓居,得屋二楹。甚隘而深,若小舟然,名之曰“烟艇”。

②客日:“异哉!屋之非舟,然舟之非屋也。以为似欤?舟固有高明奥丽逾于宫室者矣,遂谓之屋,可不可邪?”

③陆子曰:“不然。新丰非楚也,虎贲非中郎也,哪个者不知?意所诚好而不能焉,粗得其似,则名之矣。因名以课实,子则过矣,而予何罪?

④予少而多病,自计不可以效尺寸之用于斯世,盖尝慨然有江湖之思,而饥寒老婆之累,劫而留之,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苍茫杳霭之间,未尝1日忘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则散发扣舷为昊歌,顾不乐哉!

⑤虽然,万钟之禄,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吾知彼之不可求,而不可以不眷于此也。其果可求欤?意者使吾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虽坐容膝之室,而常若顺流放棹,瞬息千里者,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

⑥绍兴三十一年8月1日记。

20.第①段中将两间小屋命名为“烟艇”是什么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21.第⑤段中“彼”和“此”分别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分)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剖析不适合的一项是(    )(2分)

A.陆游以“烟艇”命名我们的居室,以寄托我们的志趣,填补自己“求之不能”的缺憾。

B.客人对主人把小屋比作“烟艇”,虽有不同见解,但也十分赞赏。

C.“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句的意思是:如何能了解这小屋果真就不是烟艇呢。

D.有人评价这篇文章有“弦外之音”,即表面作旷达语,实质寓有陆游“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牢骚。

23.剖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成效(4分)

 

2、写作(5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需要作文。

少年一每天长大,有一天要离开家,看他背影的成长,看他坚持与回望,母亲笑着对他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手无寸铁来到人间,为找到那片海不考虑所有”。

请以“为我心中的那片海”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需要: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